本篇阅读赏析名为:《书剑侠事》“新城令崔懋”古文阅读标准答案及原文译文解析,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古文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新城令崔懋,以康熙戊辰往济南。至章邱西之新店,遇一妇人,可三十余,高髻如宫妆,髻上加毡笠,锦衣弓鞋,结束为急装。腰剑,骑黑卫,极神骏,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驶。试问:“何人?”停骑漫应曰:“不知何许人。”“将往何处?”又漫应曰:“去处去。”顷刻东逝,疾若飞隼。崔云:“惜赴郡匆匆,未暇蹑其踪迹,疑剑侠也。”
祯从侄鹓因述莱阳王生言:顺治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济南,以木夹函之。晚将宿逆旅,主人辞焉。且言镇西北里许有尼庵,凡有行橐者,皆往投宿。因导之往。方入旅店时,门外有男子著红帩头,状貌甚狞。至尼庵,入门,有廨三间,东向;北为观音大士殿;殿侧有小门,扃焉。叩门久之,有老妪出应。告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持朱封鐍山门而入。是夜,
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至三更,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辟。方愕然相顾,倏闻呼门声甚厉,众急持械谋拒之。廨门已启,视之,即红帩头人也。徒手握束香掷地,众皆扑。比天晓,始苏,银已亡矣。急往市询逆旅主人。主人曰:“
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然尼异人,吾须自往求之。”
至则妪出问故。曰:“非为夜失官银事耶?”曰:“然。”入白。顷之,尼出,命妪挟蒲团跌坐。逆旅主人跪白前事。尼笑曰:“
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顾妪入,牵一黑卫出,取剑背之,跨卫向南山径去。其行如飞,倏忽不见。
移时,尼徒步手人头驱卫返,驴背负木夹函数千金,殊无所苦。入门呼役曰:“来,视汝木夹函官封如故乎?”验之,良是。掷人头地上,曰:“视此贼不错杀却否?”众聚观,果红帩头人也。罗拜谢云。比东归,再往访之,庵已空无人矣。
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选自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神采四射,其行甚
驶 驶:驾车
B、殿侧有小门,
扃焉 扃:关,锁着
C、大风骤作,山门砉然而
辟 辟:开
D、
罗拜谢云 罗:围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
以故,妪云:“但宿西廨,无妨。” 军中无
以为乐,请以剑舞
B、持朱封鐍山门
而入 山门砉然
而辟
C、叩门久
之,有老妪出应 填然鼓
之,兵刃既接
D、非
为夜失官银事耶 臣之进退,实
为狼狈
3、对文中最后一段断句正确一项是
A、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B、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C、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D、尼高髻盛妆/衣锦绮/行缠罗袜/年十八九/好女子也/市人云/尼三四年前挟妪俱来/不知何许人/尝有恶少夜入其室腰/斩掷垣外/自是无敢犯者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允许别人投宿尼庵和帮差役斩杀红帩头男子夺回官银这两件事看来,尼庵剑侠是一个性格豪爽、行侠仗义的女子。
B、戴红帩头的男子是个武功高强的劫匪,他早就盯上了押送官银的这些差役,并且凭一己之力打倒了众差役,劫走了官银。
C、尼庵剑侠行动迅速,在答应了差役后没多久,就杀了红帩头,她让护卫先行回来,而自己另雇驴驮着官银回来。
D、从上下文看来,新城令崔懋在章丘西新店遇到的年三十余的妇人,就是他的侄子鹓所听故事中那个年十八九的尼姑。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役相戒勿寝,明灯烛、手弓刀以待曙。(3分)
⑵ 此人时游市上,无敢谁何者,唯投尼庵客,辄无恙,今当往诉耳。(4分)
⑶ 此奴敢来作此狡狯,罪合死。吾当为一决!(3分)
参考答案
1、A(“驶”应解释为“迅捷”)
2、C(“之”都是音节助词,无实义。A“以”:“把”,介词/引出动作工具的介词,意思是“用、拿”。B项“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连词,表示修饰关系。D项“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为了”/动词,“是”)
3.B
4.A(B项中并不是打倒了差役,而是靠迷香;C项黑卫是驴的称呼;D项并非新城令的侄子。)
5.(1)县里的差役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灯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戒、明、手各1分,共3分)
(2)带红帩头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没有人敢过问,只有投宿尼姑庵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应该去尼姑庵述说了。(“游市上”倒装句1分,何、辄、诉各1分,共4分
(3)这个恶人竟敢做这种狡诈奸猾的事情,(他犯下这样的)罪过应当处死,我应该为(你们)去惩处这个恶人。(猾、合各1分,省略句1分)
注释
[1]新城:县名,今属河北省。
[2]康熙戊辰:即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
[3]章邱:即章丘,县名,今属山东省。新店:地名。
[4]可:大约,大概。
[5]锦衣:华美的带有彩色花纹的服装。弓鞋:旧时缠足女人所穿的鞋子。
[6]结束:装束,打扮。急装:为便于行动,衣服装束得很紧。常指战士、武士装束。急,紧。
[7]腰:腰间插着。动词。
[8]黑卫:黑色的驴。卫,驴的别名。神骏:有精神。
[9]驶:原意指马跑得快,引申为迅捷。
[10]漫应:随意、不经心地回答。
[11]隼(sǔn)鸟类的一科,飞得很快,凶猛异常。古人常称它为鹰类。
[12]郡:此指济南府。
[13]从侄:堂侄,堂兄弟的儿子。鹓(yuān):作者堂侄的名字。莱阳:县名,在今山东省东部。
[14]役某:某个差吏。
[15]解(jiè):押送,护送。
[16]木夹:传递文书用的木制夹板。函:包,装。此指用木夹拼成方匣状,装官银。
[17]逆旅:客舍,旅店。
[18]尼庵:尼姑庵。
[19]行橐(tuó):行李。橐,一种口袋。
[20]帩(qiào)头:亦作“绡头”、“幧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21]廨(xiè):原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此处作房屋解。
[22]床榻:泛指卧具。榻是一种无顶无框的小床。
[23]大士:佛教对佛和菩萨的称呼。
[24]扃(jiòng):关锁。
[25]妪(yù):妇人,多指老妇。
[26]朱封:用红笔书写的封条。朱,朱砂,古代用来作书画颜料。鐍(jué):锁钥。此处作动词用。山门:寺庙门。
[27]砉(xū):象声词,物体相碰声。辟:开。
[28]倏(shū):疾速,忽然。
[29]械:器械,用具。
[30]束香:一束香,此指使人闻了产生昏迷的香。
[31]比:及,到。
[32]谁何:是谁?干什么的?引申为过问、干预。
[33]白:告诉,禀报。
[34]蒲团:草垫子,用以坐、跪。趺(fū)坐:僧人盘腿而坐的姿式。
[35]狡狯(kuài):狡诈奸滑。
[36]决:解决,了结。
[37]顾:回头用目光示意。
[38]移时:少顷,一段时间。
[39]手:提着。
[40]良是:确实是,真是。
[41]却:时态助词,犹如了、掉、去。
[42]罗拜:围绕着致礼。
[43]行缠:绑腿布,古代男女都用。
[44]好女子:美丽的女子。
[45]何许:什么地方,何处。
[46]恶少:品行恶劣的少年。
[47]垣:墙。
【参考译文】
新城县令崔懋,在康熙戊辰年前往济南府。到章丘西面的新店的时候,遇见一个妇人:大约三十多岁,头上挽着高髻,如宫中的打扮,高髻上戴着毡笠,穿锦衣,着弓鞋,穿着打扮为紧身衣。腰佩宝剑,骑一匹黑色驴子,形象不凡。这个妇人神采四射,驰行急速。崔懋试着搭话道:“哪里人啊?”妇人停下来,随意答道:“不知道什么地方人!”又问:“将往何处去?”妇人又随意应道:“去该去的地方!”随即向东驰去,很快不见了踪影,快若鹰隼。崔懋说:“可惜我匆匆忙忙要赶赴济南府,没有时间去追赶她,这个妇人应该是个剑侠啊。”
我的堂侄鹓于是讲述了莱阳一个姓王的后生的话:顺治初年,他们县的某个差吏解送几千两官银赴济南,用木箱装好银子。到了晚上,县役要投宿一个旅店,旅店主人拒绝了县役,并告诉他们:“在此镇西北一里多地的地方,有一个尼庵,凡是有行李包裹的,都往那投宿。”于是领着县役前往。在县役进入旅店时,门外有一个以红帩包头的男子,相貌极为凶恶可怕。到了尼庵,进入山门,有三间房屋,坐西向东;北面是观音大士殿;殿的旁边有一小门,上着锁。敲门敲了很长时间,有一老妇人出来应答。把原因告诉她,老妪说:“只管住在西面的房屋内,不会有什么损害。”县役们相互告诫不能睡觉,点亮蜡烛,手持弓刀,来等待天亮。到了夜半三更,大风突然吼了起来,山门哗地一声开了。众县役大惊,正面面相觑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大呼开门的声音,众人急忙哪起武器准备迎战。这时,房门已经打开,一看,就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那个人)只是手握一束香,掷于地下,众县役立即倒了下去。等到天明,县役们才苏醒过来,官银已经都没了。县役们急忙去市镇向旅店主人质问。旅店主人说道:“戴红头绡的这个人时常在市井游逛(为非作歹),无人敢去呵问他是谁,只有投宿尼姑庵堂的旅客才能平安无事。今日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就去尼庵诉说了,但庵主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我得亲自前往向她求助。”
到了尼庵,那个老妇人出来问原因,说“莫不是为了昨夜丢失的官银之事吧?”旅店主人说:“是的。”老妇人进去禀报。过了一会儿,尼姑出来,让老妪拿来蒲团,尼姑盘腿坐下。旅店主人跪下诉说此前官银被抢之事。尼姑笑着说到:这个恶奴竟敢到我这儿施弄狡狯之技,罪该当死。我必当为你们去惩处此恶奴。“于是,回头示意老妪入内牵出一匹黑驴,尼姑取出一把宝剑,背在身上,飞跃而上向南方径直驰去。疾弛如飞,一会儿就不见了踪影。
不多时,尼姑徒步驱驴而返,手持一个人头,驴背上驮着用木箱装的数千两银子,尼姑无丝毫疲惫之意。入得山门,呼叫县役:“过来!看看你们的木箱子,官府封印是否照旧?”县役们仔细查验,果然确实还是那样。尼姑将人头掷于地上,说道:“看看这贼奴,我是否错杀了?”众人围上来一看,果然是那个戴红绡头的人。县役们围成一圈拜谢而去。等到他们从东边回来,再去拜访那个尼姑,尼庵早已空无一人。
那个尼姑挽高髻,化浓妆,穿着华丽,打着绑腿,脚着丝袜,十八九岁的样子,容貌美丽。市井中的人说:“尼姑三四年前,和那个老妇人一起来到尼庵,不知是什么地方人。曾经有一个恶少在夜里闯入她的房间,结果被杀死,死体抛在墙外,从此没有人再敢冒犯。”
作者
王士祯,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出生于济南属地的新城(今桓台县),是清初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他少年时在济南居住,一向以济南人自称,一生写有许多咏济南山水风光的诗作。
赏析:
明清时,文人们大多喜欢根据传闻,加以想象虚构,创作笔记体的文言小说,王士祯的这篇小说就是如此。先后写了两位女剑侠,同样的衣饰丰采,同样的骑黑驴,疾行如飞,但前者略记,只留下一个特写镜头;后者稍详,可称为一个片断。读后感觉这两女似是一人,又仿佛不是一人。剑侠的行踪无迹,举止神奇,作者的行文也犹如神龙见首不见尾,非常飘逸。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