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许浑《谢亭送别》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全诗赏析,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相关试题及答案
一:
①诗中有两个人物,一是送友的作者,一是告别的远行者。第三句中“酒醒”的人是指作者,“人已远”的人是指远行者,“下西楼”的人是指作者。
②“水急流”虽是写景,但与诗中送别之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一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一句的“人已远”。
③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④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6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7.这首诗一、二句和三、四句分别组成了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参考答案:
5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6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7.本诗前后两联色彩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情”(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
二:
(1)诗歌第二句的写法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2分)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请作简要赏析。(3分)
4.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色调的场景组成,情感氛围似不协调,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4分)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最后两句所写景色的特点(1分),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6.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7.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2分)用“红”对“青”,色彩鲜艳(1分),红叶与青山相映成趣(1分)。(或静的山与急湍的水对比,动静结合,充满情趣。)
(2)(2分)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1分)。
3.诗眼是“急”字,一个急字突出了舟行的迅疾,“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态,突出了诗人目送行舟穿行时的忧伤心境。(诗眼1分,简析2分)
4.本诗前后两联色彩乍看似不协调,实则不然。(1分)前联以红叶青山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以“乐景写哀”(1分),后联以风雨凄迷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1分)这恰是诗人匠心所在,诗人用富于变化的笔墨突出了离情别绪。(1分)
5.写了凄黯(凄清)之景(1分),表达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2分)。
6.解行舟;人已远。
7.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三:
(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 ”,也开启了下句听“ ”
(2)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3)诗中有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4)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1)解行舟 人已远
(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4)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5)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四: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其实不然,请你从表现手法方面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本诗抒发的的是作者离别之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2分)友人乘舟远去,两岸美景迅速后退,“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酒醒后的朦胧景象更显凄黯孤寂。(2分) 【情感2分,分析2分】
(2)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2分)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 【“乐景写哀情”1分,分析2分】
五: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分)
【参考答案】
(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1分)
(2)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景哀情)
六
【1】诗中“急”字貌似寻常,实则别有韵味,请简要分析。(3分)
【2】请简要阐释这首诗中景与情的关系。(5分)
【答案】
【1】(1)“急”,写出了舟行迅疾,生动表现出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1分)“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带有一点忧伤、不宁的意味。(1分)这与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1分)
【2】诗的第二、第四句集中写景。(1分)第二句写深秋霜林尽染,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疾奔,借美好的秋色反衬别离之悲。(2分)(写出反衬或乐景写哀情的)第四句则写日暮苍茫,酒醒朦胧,风雨迷蒙,诗人倍感孤寂。借景寓情,以景结情,以风雨凄清的黯淡景色正衬愁情。(2分)(也可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哀景哀情)
赏析:
《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所作。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诗歌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离别,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出发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色彩格外鲜艳。这明丽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同一机杼。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直接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离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怅惘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是宕开写景。但由于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