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陈维崧《南乡子·邢州道上作》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赏析,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南乡子·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②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③。
【注】
①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阳羡词派领袖,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榆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此词应是康熙七年 (1668),作者自北京南游汴、洛途中所作。
②酸风: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
③豫让桥:春秋时义士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1)下阙运用典故,共写了 、 和豫让三位悲壮慷慨的英雄义士。(2分)
(2)首句写景,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与词的内容有何关系?(3分)
(3)有人说“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词眼,你认为呢?(3分)
参考答案:
(1)荆轲、高渐离(共2分,每空1分)
(2)描写的是冷峻的秋色和萧瑟的秋风卷起怒涛的苍凉劲健的秋景(1分)。既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1分),也与燕赵悲歌以及三位古代义士的慷慨悲壮之气浑然一体(1分)。(共3分)
(3)这一句确为词眼(1分)。这一句让人想象当年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既与第一句描写的眼前之景相应,又照应了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1分);而且“忆昨”与“今朝”“慷慨还过”,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统率了全篇(1分)。(共3分)
二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秋色本应所见,但作者着一“冷”字,化视觉为触觉,化有形为无形,新奇地描绘出秋色给人带来的冰冷刺骨之感。
B.风为“酸风”,可见天气之恶劣;“卷怒涛”,则描写出了寒风吹过江河湖海,大浪滔天,浪花飞溅的壮阔气势。
C.词的上阕一、二句,展现了北方深秋季节所特有的天气特征,渲染了萧瑟肃杀的气氛,并为人物的出场蓄势。
D.“并马三河年少客”,描写作者独自驰骋在盛产剑客侠士的古邢州之地,引出对活跃在古邢州的历史人物的追忆。
E.在词的下阕中,作者对与燕赵相关的历史人物荆轲、高渐离、豫让都赋予了赞赏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
2.“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整篇词眼,请结合全诗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BD(B“怒涛”是运用比喻,描写大风刮过的气势;D抓住关键“并马”,作者与三河少年并马驰骋邢州道上。)(答对一个得2分,答对两个得5分。)
2.(1)此句写了作者回忆的内容: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之前,萧瑟凄寒的环境里,易水诀别时,荆轲就车而去的情景。(2)(承上)触发词人回忆的原因:在“一派酸风卷怒涛”的萧瑟秋日,词人和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邢州道上,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等悲剧英雄。(3)(启下)回忆又触动了词人的吊古伤今之情:身经家国巨变的词人,对于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荆轲、高渐离、豫让),虽然没有直接议论,但叙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义烈的深深的敬仰的感情。(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
赏析:
陈维崧少小生长江南,罗绮金粉,本多顽艳格调。至身经家国巨变之后,情怀激荡,于悲壮慷慨的史事最多感触,屡形于言,且铸就了《湖海楼词》的显著特色。
在“一派酸风卷怒涛”的萧瑟秋日,词人与三河豪侠并辔而行,途经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之地,目睹少年们“皂栎林中醉射雕”的“粗豪”气概,不禁回忆起当年荆轲、高渐离、豫让等悲剧英雄。词人心底的慷慨苍凉随着酸风疾漩而出,与如雪霜锋交相辉映,奏响激扬劲健的旋律,令人数百年以下读之,犹觉其生气虎虎,闪现于字里行间。“忆昨车声寒易水”句是一篇词眼,昔陶潜《咏荆轲》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词人也正是怀着这种“余情”踏过豫让桥的。
此词与《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同时作,亦伤今吊古之意。但《点绛唇·夜宿临洺驿》以感喟历史风云为纲,多凄楚苍茫;这首词则杂入身世之悲,多豪迈遒壮。二者对读,意味尤厚。
清人评价这首词的下阕时曾说:“不著议论,自令读者怦怦心动”。作者通过上阕对秋景的描写和少年骑马射雕的英姿描写,引出对三河一带历史人物的追忆。作者对与燕赵相关的几位历史人物——荆轲、高渐离、豫让,都赋予了赞赏之情,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仰。作者于漂泊中途径邢州,不由的想起这些慷慨悲歌之士,虽然没有直接议论,但叙述中寄寓了感其遭遇,慕其义烈的感情,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