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赏析,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注释
⑴崔雍、崔衮:崔戎的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
⑵竹坞:生长竹的池边高地。水槛:临水阑干。
⑶迢递:遥远。
⑷秋阴不散霜飞晚:秋日阴云连日不散,霜期来得晚。
⑸枯荷听雨声:雨滴枯荷,大约只有彻夜辗转难眠的人才能听到。
(1)第一句所描写的骆氏亭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写这种环境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
(2)李商隐写诗常通过时空之“隔”,表达情意的“难隔”或“不隔”。据此分析第二句中的“隔”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3分)
(3)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4)简要说明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客观环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5)三、四句传达出了本诗什么样的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凄清绝尘(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2分,环境特点、作用各1分)
(2)本诗“隔”字是写诗人与友人(崔雍崔衮)在地域上的距离(1分);诗人虽与友人(崔雍崔衮)有重城(高城)之“隔”,但对友人的思念却没有被阻隔,所以,一个“隔”字更显出双方在情意上的相通。(2分)
(3)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1分)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2分)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2分)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1分)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
(4) 清静 寂寥(2分) 暗示情绪,烘托气氛,为下文伏笔或为抒情张本(2分)
(5)三、四两句表达了思念之情。(2分)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分)把怀友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阴不散正是思念之情连绵不绝的形象写照,单调的雨打枯荷声更衬托出了环境的寂寥和诗人试图排遣又无法排遣的思念。(2分)
赏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用笔极为简练,以竹坞、亭槛、水流、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的传递出来。
此诗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