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都门秋思四首其三》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黄景仁《都门秋思四首其三》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都门秋思
黄景仁
五剧②车声隐若雷,北邙③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注】①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二年,正值清王朝全盛时期。②五剧,交错旁出的道路,此指北京繁华喧闹的街道。③北邙:洛阳名山,汉魏五侯的坟墓多聚集于此。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这首诗的颔联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1分)通过四通八达的闹市街道传来轰隆隆的车声和北邙荒野的坟地加以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认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的情感(1)同时也点出了盛世背后隐藏的危险,表达对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隐隐愁绪。(1分)
(2)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①这首诗歌的颔联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1分)夕阳和山色是美好的景色(乐景)(1分)然而美好的景色却挡不住作者对国家和自己深深的忧虑和感慨(哀情)(1分)夕阳和山色颇解人意,欲为主人排愁解忧。美丽的景色,反而使诗人倍感秋寒逼人,愁思郁结,难以排遣。(1分)
②诗人又用拟人手法,(1分)一个“劝”、一个“将”字,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把客观的秋景与主观的愁思有机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沉郁顿挫的幽远意境。(1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无法排解对国家和自身的愁绪。(1分)
注意: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1分),“拟人手法”(1分)
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分),诗歌表现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绪(1分)这样的标准给分。

 1、解析:鉴赏表现手法的题目,一要注重内容写了什么,二要体会有着怎样的作用。这首诗的前两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通过“五剧”与“北邙”的对比,抓住“车声隐”与“惟见”,再结合注释得出“存灭无常,人生倏忽”“繁华盛世终将过去”的情感。
2、解析:如果有学生对①②两点都有涉及,可以依据“以乐景写哀请”(1分),“拟人手法”(1分)分析诗歌相关内容(1分),诗歌表现作者排解不了的愁绪(1分)这样的标准给分。回答本题先审题目——明确鉴赏的诗句;再审诗句——抓住诗句的意象“夕阳”“山色”与“登楼”的巧妙组合,抓住关键词“劝”“将”体味其好处。



《都门秋思》是清代诗人黄景仁所题写的一首诗作。该诗描写了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

作者: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其一
  楼观云开倚碧空,上阳日落半城红。
  新声北里回车远,爽气西山拄笏通。
  闷倚宫墙拈短笛,闲经坊曲避豪骢。
  帝京欲赋惭才思,自掩萧斋着恼公。

其二
  四年书剑滞燕京,更值秋来百感幷。
  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
  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
  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

其三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其四
  侧身人海叹栖迟,浪说文章擅色丝。
  倦客马卿谁买赋,诸生何武漫称诗。
  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
  为语遶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