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阅读赏析名为:白居易《缭绫 念女工之劳也》诗词阅读标准答案附赏析,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缭绫①
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⑵。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⑶,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⑷,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⑸。
去年中使宣口敕⑹,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⑺,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⑻。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⑼。
昭阳舞人恩正深⑽,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⑾。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⑿。
丝细缲多女手疼⒀,扎扎千声不盈尺⒁。
昭阳殿里歌舞人⒂,若见织时应也惜。
【注解】
①缭绫:一种精美的丝织品,用它做成“昭阳舞人”的“舞衣”,价值“千金”。②罗、绡、纨、绮:四种丝织品,都相当精美。③天台山:越地的山名。缭绫的产地。瀑布泉:天台山的奇景。④文章:指缭绫上的图案花纹。地铺白烟花簇雪:地:底子。花:花纹。铺烟、簇雪:比喻缭绫轻柔的质感、半透明的光感和闪烁不定、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调。⑤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⑥“异彩”两句:是说从不同角度去看缭绫,就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奇文。⑥直:通“值”,价值。⑧着:穿着。
【文学常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官至刑部尚书。倡导新乐府运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讽喻诗、叙事诗都有极高的成就,语言通俗优美。
【阅读训练】
1.第二至第五句运用比喻形容缭绫。请说说它的妙处。
2.诗歌描写缭绫生产艰难的诗句:“天上取样人间织”,说明_____;“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说明_________;“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说明______;“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说明_________。
3.“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两句诗揭露了______和_______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是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矛盾,其矛头指向了___________。
4.第一句和第七句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先用“不似……”否定四个比喻,“罗、绡、执、绮”都很精美,否定它们是以此衬托缭绫更精美。再用“瀑布”比喻缭绫:“天台山”点名产地,“明月”形容其寒光闪闪,“四十五尺”既言缭绫的长度,又形容它下垂的样子。最后用“白烟”“簇雪”不仅指出其底子和花纹都是白色的,而且描摹了它的轻柔的质感、半透明的光感、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调。
2.技术要求非常高 说明织造的难度非常大
说明其工艺水平非常惊人 “寒女”织造缭绫的艰辛
3.生产者 消费者 被剥削者 剥削者 最高统治者
4.设问 让读者迫切期待下文,发人深思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主题是“念女工之劳”。作者从缭绫的生产过程、工艺特点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社会关系中提炼出这一主题,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独创性。
缭绫是一种精美的丝织品,用它做成“昭阳舞人”的“舞衣”,价值“千金”。该篇的描写,都着眼于这种丝织品的出奇的精美,而写出了它的出奇的精美,则出奇的费工也就不言而喻了。
“缭绫缭绫何所似?”诗人以突如其来的一问开头,让读者迫切地期待下文的回答。回答用了“比”的手法,又不是简单的“比”,而是先说“不似……”,后说“应似……”,文意层层逼进,文势跌宕生姿。罗、绡、纨、绮,这四种丝织品都相当精美;而“不似罗绡与纨绮”一句,却将这一切全部抹倒,表明缭绫之精美,非其他丝织品所能比拟。而配与它相比的事物,诗人找到了一种天然的东西——“瀑布”。用“瀑布”与丝织品相比,唐人诗中并不罕见,徐凝写庐山瀑布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就是一例。但白居易在这里说“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仍显得新颖贴切。新颖之处在于照“瀑布”以“明月”;贴切之处在于既以“四十五尺”兼写瀑布的下垂与一匹缭绫的长度,又以“天台山”点明缭绫的产地,与下文的“越溪”相照应。缭绫是越地的名产,天台是越地的名山,而“瀑布悬流,千丈飞泻”(《太平寰宇记·天台县》),又是天台山的奇景。诗人把越地的名产与越地的名山奇景联系起来,说一匹四十五尺的缭绫高悬,就像天台山上的瀑布在明月下飞泻,不仅写出了形状、色彩,而且表现出闪闪寒光,耀人眼目。缭绫如此,已经是巧夺天工了;但还不止如此。瀑布是没有“文章”(图案花纹)的,而缭绫却“中有文章又奇绝”,这又非瀑布所能比拟。写那“文章”的“奇绝”,又连用两“比”:“地铺白烟花簇雪”。“地”是底子,“花”是花纹。在不太高明的诗人笔下,只能写出缭绫白底白花罢了,而白居易一用“铺烟”、“簇雪”作比,就不仅写出了底、花俱白,而且连它们那轻柔的质感、半透明的光感和闪烁不定、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调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诗人用六句诗、一系列比喻写出了缭绫的精美奇绝,就立刻掉转笔锋,先问后答,点明缭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又从这两方面进一步描写缭绫的精美奇绝,突出双方悬殊的差距,新意层出,波澜叠起。
“织者何人衣者谁?”连发两问,“越溪寒女汉宫姬”,连作两答。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她们之间的对立已经非常明显。“越溪女”那么“寒”,却不给自己织布御“寒”,就因为要给“汉宫姬”织造缭绫,不暇自顾。“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织为云外秋雁行”,是对上文“花簇雪”的补充描写。“染作江南春水色”,则是说织好了还得染,而“染”的难度也非常大,因而也相当费工。织好染就,“异彩奇文相隐映,转则看花花不定”,其工艺水平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那么,它耗费了“寒女”多少劳力和心血,也就不难想见了。
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高昂的代价:“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然而,“昭阳舞女”却把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这种对比,揭露了一个事实:皇帝派中使,传口敕,发图样,逼使“越溪寒女”织造精美绝伦的缭绫,就是为了给他宠爱的“昭阳舞人”做舞衣。就这样,诗人以缭绫为题材,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矛盾,讽刺的笔锋,直触及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都值得重视。
这首诗也从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唐代丝织品所达到的惊人水平。“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缭绫,就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奇文。这并非夸张。《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记载:安乐公主“有织成裙,值钱一亿。花绘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就可与此相参证。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