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刘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诗词阅读标准答案及赏析,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
刘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注】刘过:南宋词人,屡试不第,漫游于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布衣终身。
(1)怎样理解“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的内涵。(5分)
(2)词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归隐之情的?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这几句词从反面落笔,说明他之所以怀才不遇,既不在于他没有文才,不能向皇上奏献辞赋,也不在于他不能“上书北阕”,陈述治国安邦之策,而在于皇帝不赏识他。“我自匆忙”说明怀才不遇,“天未许”说明皇帝不赏识。“赢得衣裾尘土”描述了失意后的窘迫。
(2)开篇明确提出归隐之难:天下之大,无处容身。想要归隐,却没有功劳,何来身退?虚实结合,“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是虚景,将虚景与心中渴望归隐的实情结合起来。结尾运用张翰的典故,表示自己决意归隐,颐养心性。


【赏析】
题目“留别辛稼轩”,可提供如下信息:曾与辛弃疾在一起,这时候要离开了。这是一首赠别词,词中宜别后思念之情。(不过,本词没有,只是发牢骚)如果有什么与辛弃疾相同或相似的志趣,则会抒写出来。
前三句,“乾坤”就是世界。“著身”就是托身。这三句的意思是,我知音很少,就算世界很大,我又到托身于何处呢?这句话突出了两个意思,一,辛弃疾就是他的知音,两人有着共同的思想感情。二、辛弃疾这里就是他的托身之处。在辛这这里,他感到平安喜乐,其他的地方,于他而言,都是未知数。一方面表达了与辛弃疾相聚的喜悦,一方面又表现了自己缺少知音、无处托身的苦恼。“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读来十分酸涩。从注释看,词人根本没有做官,没有做官谈什么功成身退,又谈什么何日寻归路。这两句显然是在发牢骚,怨恨自己不能做官以展抱负。“多景楼”与“垂虹亭”,单就其名字看,就可以知道乃是胜景所在。“一枕眠秋雨”是说卧于床榻,听秋雨淅沥,听着听着,也许就睡着了。这三句写观美景,住美地,自由自在酣眠,简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不过,这不是神仙的生活,而是隐士们的生活。它无非是作者做不了
官,而设想出来的未来的隐士生活。此乃虚写。假如真要做了隐士,他就真快乐了。可惜的是,他与辛弃疾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积极的入世者,所以,后面的“虚名相误”中,以官位为虚名,乃是吃不到葡萄狐狸说葡萄酸。后句“十年枉费辛苦”倒来得实在,追求了十年,一切努力都白费了。科举无路,做官无望,徒留悲伤。
整个上阕,就是讲做不了官的苦恼。
下阕前三句,“明光”是汉代宫殿名,后泛指宫殿。此指朝廷,所谓“奏赋明光”,就是向朝廷献上辞赋。“北阙”是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是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奏事之处,此处亦指朝廷。所谓“”,就是向皇帝上书。“无惊人之语”的“无”与前句的“不是”形成双重否定。这三句是说,我不是没有才能,我不是在向朝廷上书献赋时没有惊人之语。它否定了自己没有才能的说法,当然就是指责朝廷不识贤才,未能录用自己。“我自匆忙”的“匆忙”意思是急急忙忙。言外之意是,我太急了。“天未许”指皇帝还没有答应我让我做官。这句是自嘲,同时也是表达对朝廷对皇帝的不满。“赢得”是落得、剩得。这两句是说,我太急了,皇帝还没有答应让我做官,我只落得衣裾上尽是尘土。进一步说,说是我只落如如此狼狈,落魄不堪。下面说,至于拿出白璧和黄金追欢买笑,都让你担任主角吧。这是刘过对辛弃疾的临别赠言,意思是说,我走后,追欢买笑的事儿,都由你去干了,俺就没法参与了。这一点暗示出辛弃疾、刘过等人闲遐时的风流韵事。如果这三句是写辛,最后三句就是写己。词人说,我像张翰那样产生了莼鲈之思,我要飘然归隐了。“浩然”是不可阻遏、无所留恋貌。它表明词人归隐决心已下,无可更改了。这个结尾点明了告别的主旨:我要归隐了。
整首词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你不让我做官,我还不稀罕呢,我要归隐去了。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