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本篇阅读赏析名为: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是由祝福记国学网从海量的中小学考试试题中精选而来,为广大师生和诗词爱好者提供标准答案和翻译解析。以下为正文内容。

一、《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本身的特点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

  形象
   诗歌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景物和人物,而形象又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准确分析形象意味着我们应该能分析诗中的景物特征和人物特征。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再分析其相互关系和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方法。
  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表达技巧
  1.掌握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2.掌握表达方式(重点掌握描写和抒情)
  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白描细节等;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掌握其他表现手法(对比、照应、衬托、渲染、双关、铺垫、抑扬、联想、想象等)

  思想内容和情感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揭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的进行分析评价。

  二、诗歌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妙句涵咏
  答题步骤:
  ①描述诗句展示的景象。(注意诗句的位置)
  ②明确该句使用的表达技巧。
  ③明确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或者表现意境所起的作用,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④比较类题目在最后应加上“这句比另外一句更****”之类的话。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答案参考】
  “雁引愁心去”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步骤一)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步骤二)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三)“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步骤四)

  例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答案】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步骤一)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步骤三)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 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步骤一) 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步骤二)
  【解析】由于本题的第二题问的是本诗的情感,所以本题组织答案时可以省略步骤三。

  第三种类型: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喻。(2)拟人。(3)夸张。 (4)双关。 (5)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2
     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赋予山以灵性,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五种类型: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七种类型:思想、情感评价
  答题步骤:
  ①描写了什么形象、事件,构成了什么意境。
  ②运用了什么技巧。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例1: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步骤一)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步骤三)

  三、过关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给2分。
  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篇内容由祝福记国学网【zhufuji.com】为您精选。如果觉得文章对您学习考试有帮助,欢迎把祝福记国学网推荐给更多的古文学习爱好者。